理论前沿

理论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前沿 > 正文

《民族论坛》2024年第2期“名家论坛”栏目发表三篇重要文章


发布人:日期:2024-10-16

近日,《民族论坛》2024年第2期“名家论坛”栏目刊发了邹诗鹏、郑大华、严庆三位教授的重要成果。

邹诗鹏教授和黄庆辉老师的《马克思世界历史论域下的“民族共同体”》认为,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世界历史是各民族、各国家在普遍交往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人类共同体历史。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从属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它既要求尊重各民族差异性的文明特质,又要始终保持面向人类社会的开放性融通,这种差异性与共同性的结合,有利于更广泛且深层次的民族认同与社会建构。马克思立足于“人类社会”的世界历史视野及其哲学人类学性质,既历史地走出了“农民的民族”状态,也超越了“资产阶级民族”及其狭隘的民族国家观,通过促进人类真正的普遍交往从而形成了具有更高共同性水平的“世界历史性民族”及其人类共同体。这一面向现实世界保持开放的哲学理论,为当今社会背景下的人类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郑大华教授的《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一文认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其原因之一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统一”与“多民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要在自觉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实际上,共同性和差异性从根本上来说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的。如果说“统一”决定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共同性,那么“多民族”则生成了各民族之间语言、习俗、礼仪、服饰和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这种因多民族而生成的差异性所反映的正是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既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一基本国情决定和生成了共同性和差异性,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使各民族能够安居乐业,就必须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原则。

严庆教授撰写的《共同体与文明: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两个重要视角》一文认为,物质利益难以公平分享、不同文化难以彼此互赏是导致人类难以和平相处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从结构的角度阐释了“多元”融汇成“一体”,从建设的角度突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内含共同体的格局视角、文明的动力视角。格局大,结局才会好;文明昌,动力才会足。从格局角度、动力角度深刻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才能更好地把握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上一条:“学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 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下一条:基地首席专家郑大华教授专著《中华民族复兴思想通论(1840—1949)》出版

【关闭】 打印    收藏